贛縣區南塘鎮船埠村坐落在平江之濱、麂山之南,村中茂林修竹、古樹參天,村里人家皆為王姓,據記載是晉代王羲之的后裔。近年來,該村以“書香船埠”為主題,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,多平臺多形式開展文明實踐,不斷推進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走深走實,古村處處蕩漾文明新風。
嫁女擇婿 不重彩禮重人品
船埠村口,一座以筆墨紙硯為造形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,上方鐫刻的《王氏家訓》中有這樣一句:“嫁女擇婿,勿尚重聘!
“50元的彩禮,你相信嗎?”
見記者驚詫,船埠村黨支部書記王小青便領著記者往村民王澤產家走去。
得知記者來意,王澤產哈哈笑道:“千真萬確!”
王澤產告訴記者,女兒第一次領著男朋友小葉到家里來,他和老伴都很高興。但聽說小葉是四川人,唯一的女兒要嫁這么遠,心里萬般不舍。不過看到小葉為人忠厚、女兒與他很相愛,便接過小葉的50元錢上街買菜,順便叫上親朋好友認識一下。
“五十塊錢能買什么!當天買菜都花了一百多!闭f完,王澤產又是哈哈大笑,“小住幾天后,女兒就隨小葉去四川登記結婚了!
王澤產“倒貼”嫁女的故事,一度在村里引起不小轟動。
“只要女婿人品好,有無彩禮不重要!贝迕裢跏稚彩沁@么認為。
王石林生住在王澤產家隔壁,是名泥瓦工,夫妻倆省吃儉用供女兒讀完研究生。女兒訂親時,男方按習俗送來9.6萬元彩禮,王石林生實在推拒不了,當場就以“陪嫁禮”拿回6.6萬元給男方。第二天,妻子又將3萬元塞到了女兒手中。女兒生孩子時,他們又轉去1萬元。
事后,村民打趣說:“你嫁個女兒沒收錢,還虧本!”王石林生則呵呵道:“只要他們過得好,比什么都好!
今年2月,村里一姑娘出嫁。喜事辦完,娘家人打開男方禮單一算,除去陪嫁費用,僅余10元。
在船埠,“嫁女選個好郎君,不重彩禮和定金”已深入人心。王小青說,拒絕天價彩禮,已成為船埠村民遵家訓、尚文明的行為自覺。
近年來,船埠村因勢利導,多方激勵全村人用實際行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并以通俗易懂的“四字經”形式,形成船埠村村規民約,傳頌“婚姻自主,男女平等,不攀彩禮,幸福綿長”等內容。如今,婚事從儉、聘禮從輕在船埠蔚然成風。
破除陋習 不講排場講新風
《船埠村村規民約四字經》就立在船埠村民風園的竹林里,其間寫道:“紅白喜事,簡辦為佳,陳規陋習,積極破除。孝敬老人,天經地義,用心厚養,引領風尚!
為引領村民破除陋習,近年來,該村黨員干部紛紛簽訂《移風易俗承諾書》,自覺做移風易俗帶頭人,倡導村民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,樹立新風正氣。
今年正月,船埠村黨支部委員王榮洲的老母親過80壽辰,按老習俗他要邀請親朋好友辦個壽宴,體現孝心。但身為黨員,他必須帶頭喜事從簡,最后只是請兄弟姐妹在家為老母親祝壽。
今年6月5日,村民王永搖的兒子結婚,婚禮儀式一切從簡,既沒有迎親車隊,也沒有大擺宴席,只是男女雙方至親聚了兩桌以示慶祝。
“結婚是人生大事,以往各個禮數都不能缺。擺酒當天,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請到,少說也得十幾桌,要不然就會沒面子!蓖跤罁u說,他非常贊成婚事新辦,這樣既不勞心勞力,又避免鋪張浪費。
在船埠,力倡力行文明新風,不僅紅事如此,白事也是如此。
為整治“厚葬薄養、大操大辦”等陳規陋習,近些年來,該村推選德行威望高、辦事能力強、處事公道、群眾信服的老黨員和村民代表,組成紅白理事會、文明新風理事會、文明實踐理事會、村規民約理事會等,并在全鎮率先建起了公墓區。
在喪葬安頓問題上,該村紅白理事會制定“統一入葬墓、壓縮喪葬時間、控制喪事規模、簡化合并程序”等理事會章程,通過不斷引導,在喪事治理上,讓骨灰盒代替了壽材、公墓代替了墳頭、鞠躬代替了磕頭、獻花代替了燒紙,既簡化了程序,又節約了資源,還避免了環境污染。
去年6月,村民王小真的父親過世,事后結算喪事開銷,總計不到5000元。王小真說:“原來喪事辦得不隆重,就會被罵沒孝道,為了圖排場、掙面子,就算借錢也要打腫臉來充胖子,F在,大家不再講排場,看重的是生前誰對長輩有孝心!
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,“死后花錢折騰,不如生前盡孝”已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共為。
村黨支部原書記王國亮,就是村民身邊的一個活典型。都說“久病床前無孝子”,但王國亮用實際行動“挑戰”了這句古話。2017年,王國亮95歲高齡的老母親不慎摔傷,他不忘孝老敬親祖訓,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母,現在母親已經百歲了。
孝老敬親的活典型,不只有王國亮,村民陳麗華傾心盡力照顧家公家婆的事跡,在船埠周邊也傳為美談。
陳麗華和丈夫王小榮常年在外務工。2018年家婆患病,行動不便,并患上老年癡呆,陳麗華毅然返回家中照顧老人。2021年婆婆去世后,她繼續留在家中照顧公公。談起孝敬家公家婆的事,陳麗華說:“人都有老的一天,作為媳婦照顧老人天經地義,苦點累點沒什么!
在船埠,像王國亮、陳麗華這樣孝敬老人的事例有很多。為樹立身邊榜樣,倡導文明新風,該村每個季度都會開展“身邊好人”“清潔家庭”“團結鄰里”“科學教子”等示范戶評選活動,用身邊人身邊事激勵全體村民。今年一季度,王國亮就被評為了“身邊好人”。
崇文重教 不比財產比才學
“只有1100多人口的小村,能培養出這么多博士生、碩士研究生、本科生,說明這里崇文重教、耕讀傳家的風氣確實好!”這是附近村民對船埠村的評價。
記者早就聽聞船埠是個“博士村”,實地走訪證實并非虛名。來到該村,記者看到一座以書為造型的“書香船埠”雕塑格外醒目,處在村中心位置的“學風園”與之形成呼應,一股濃厚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。
聊到讀書這個話題,王小青頓時來了勁頭:“我們村人口不算多,但自恢復高考以來,已經先后出了7名博士、15名碩士、86名學士!
王小青說,船埠村民一直以舍得文教投資為榮,糶谷賣米都要供孩子讀書。平時間,村民們聚在一起也會“攀比”,但他們不是比誰家的房子蓋得漂亮、誰家買了豪車、誰家賺的錢多,而是比誰家小孩考上了名牌大學、誰家孩子更有才學、誰家孩子更有貢獻。
村民王澤產的兒子就是博士。聊起當年供讀的艱難,王澤產記憶猶新:為了供兒子讀書,夫妻倆早出晚歸,除了種田,還販賣雞鴨,就算這樣有時還湊不齊學費。兒子考上大學那年,臨近開學了還差幾千元學費,急得他四處籌借,才讓兒子得以順利入學!爸灰『x書,就算砸鍋賣鐵,也得供!蓖鯘僧a說。
讓王澤產欣慰的是,兒子現在不僅成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科研中堅力量,還參與了新冠肺炎治療應急藥物的研發,為全民健康作出了應有的貢獻。
說到考博這事,王小青還向記者引見了村民吳風香!拔覂鹤邮谴T士,兒媳婦卻是博士,F在,兒子也打算考博!眳秋L香滿臉自豪地說,“他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在長沙工作,我希望村里的‘博士榜’上有兒子的名字!闭雇磥,吳風香臉上洋溢著笑容。
在船埠,一家多個大學生的家庭比比皆是。這個遠近聞名的“博士村”人才輩出,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對崇文重教的孜孜傳承。為更好地延續書香文脈,該村設置博學榜,激勵船埠學子牢記“勤奮、精進”,將崇文重教、尚學上進發揚光大。
船埠的文明故事,近年來引起了多方關注,該村先后獲評第四屆江西省文明村鎮、江西省新農村百佳優美村莊、全省十大和諧村莊、江西省省級生態村等。今年5月,省委宣傳部調研組一行來到船埠調研,對該村淳民風、育家風、頌學風的事跡和做法再次予以了充分肯定。
為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緊跟時代、走在前列,近段時間,船埠村又運用微信、抖音等新媒體,開設線上“書香大講堂”,錄制短視頻分享至村務公開群、黨員群、親友群及抖音平臺,不斷擴大移風易俗的影響力、覆蓋面。(記者余書福 通訊員華世明 劉于云)